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旅游

成都市文物古迹介绍

81、高堂寺
高堂寺
  四川大邑县高堂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年间,距今一千六百多年了,它位于大邑县城西十五华里,敦义乡境内,东接十八道沟,南面李山顶,西接高山,北邻李岗,绵亘约五六华里。远望山头,俨如卧佛,遥望后山,状如罗汉朝佛。殿堂庄严辉煌,亭阁飞檐翘角,碑林、塔园、游廊僧舍、客房、食堂、茶园等一应俱全。水泥公路顺山而上,286级石梯由大雄宝殿直上莹华殿,犹如直上重霄.3000多株百年珍稀古树林立寺内,让整个高堂寺更显幽静而雄伟。登上158级悬空石级到达灵宫殿,再上187级石阶上伏虎殿,续攀55级石梯为高堂寺著名的蓥华殿。明万历皇帝追封的蓥华祖师就葬于高堂山蓥华正殿,大邑高堂山、蓥华顶、蓥华殿及蓥华塑像,都是为纪念蓥华大师命名而修建的纪念性殿宇。每年6月长达一个月的莹华会期,来自眉山、彭山、邛崃、蒲江等20余县的游人信士络绎不绝,纷踏而至,云集高堂寺。其时,上山拜霭者日以万计,香烟袅绕,磬声四溢。合寺僧众梵呗高歌,为……[详细]
药师岩摩崖造像
  药师岩摩崖造像沿着山腰开凿。现存佛龛造像基本都是明清开凿或者在原来造像的基础上妆塑,而在这些造像中间,偶尔会看到一两处唐代的造像痕迹。可能这里的岩面上原来都曾布满了唐代的造像,但因为毁损以及自然的风化,明代正统、嘉靖大规模重新开凿修葺时,便把原来唐的造像都抹去了。这种现象从明代造像的题记中可以得到印证,如:唐代大佛龛中右壁上侧有明正统七年顶新庄严药师古佛以及彩塑童子的记载,下侧有明弘治十年中峰寺释子真亮自备衣资命匠镌石海幔佛堂一间的记载以及嘉靖十五年庄塑佛像的题记。其余的还有嘉靖十一年大邑县沐德乡人张满秀等舍家财镌庄阿弥陀佛、韦陀尊天、罗汉二位的题记,嘉靖十二年信士周真容施财命匠镌庄燃灯佛一等的题记,嘉靖十八年信士周万年镌庄旗龙童子左右二位的题记以及明万历三十二年,信徒庄彩佛像的墨书题记。在这些明代造像题记中间还残存有一些唐代比丘造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供养的题记。这些造像题记都说明,明代中期……[详细]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包括四川省新津县龙马乡的宝墩古城址、郫县古城乡的郸县古城址、温江县万春镇的鱼凫古城址、都江堰市青城乡的芒城古城址、崇州市上元乡的双河古城址及燎原乡的紫竹古城址等,是迄今所知中国西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史前城址群,年代距今约4500~4000年左右。城址中发现有用于防御的高耸城墙、礼仪性大房址、干栏式建筑、木骨或竹骨泥墙房址、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种类多样的灰坑,出土了大量磨制精细的石器和装饰精美的陶器。这些古城址建筑技术相同,文化性质单一,是宝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宝墩古城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达60万平方米。郫县古城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带,平面也呈长方形,总面积30余万平方米,城址中部发现有面积达550平方米的礼仪性建筑。鱼凫古城,平面呈六边形,面积40万平方米。芒城古城,为内外双圈城墙,内外城墙间有壕沟,面积11万平方米。双河古城、紫竹古城,其平面也均呈长方形……[详细]
青白江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原叫做“旭高祠”,始建于清乾隆时期(1741年),距今已270多年。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呈长方形平面布局,面阔45米,深60米。解放后的“旭高祠”,长期作为国家中药材仓库用途。2005年,经重修后基本恢复了旧式模样,并更名为“陈氏宗祠”,于2006年11月正式挂匾。2007年6月1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陈氏宗祠不但成为成都地区陈氏祭祀先祖、宗亲联谊聚会的场所,同时也将成为研究“湖广填四川”历史事件的重要基地。据《青白江区志》记载:“清康熙十年后,陈氏举族二百余家,计二千余人,自漳州府南靖县永溪来四川金堂,聚居今城厢及祥福、景峰、玉虹和绣水各乡。”陈氏是一个大家望族,古金堂县历来有着“陈半县”之说,有着“族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居同数百载,天下无双”的说法。在这两百多年的光阴里,陈氏家族涌现了多位才人:例如,清代四川文史学家陈一沺、学者及诗人陈一津、名……[详细]
大邑子龙庙(将军庙)
  子龙庙又称将军庙,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在大邑县城东1公里银屏山下赵云墓前。1930年,划为郊外公园,又在庙内建扩荷池、筑月台、坪梅亭、小沧洲、占荷亭等楼台亭榭,使子龙庙的环境更加宽阔优美。尤其在每年庙会期间,远近游人,熙来攘往,盛极一时,别有一番情趣。近年又将正殿、厢房、因山间、荷花池、占荷亭、小沧州等修复,重现了旧日风姿,为大邑县重要的旅游开放胜地。子龙庙是为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赵云而建。每逢正月十五、清明、中秋,来此祭扫将军墓、凭吊古迹的游人、香客络绎不绝。会场还搭台唱川戏,商家云集,门庭若市。庙宇雄伟壮观,正殿上有赵子龙金身塑像,英姿勃勃。正殿后,子龙墓大如山丘,陵墓依山而建,环境清幽肃穆,墓前有砖木结构大四合院一座,可容数百人参观。庭前墓碑高七尺、宽三尺,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两旁为石刻填金楹联:“一身赤胆卫蜀国,满腔忠魂保江山。”从清乾隆年间到晚清,历任大邑县令都要来此祭拜,有的还……[详细]
梅馨千代---陆游祠
  梅馨千代陆游祠陆游毗邻罨画池,为纪念曾任蜀州通判的爱国诗人陆游而建。占地面积约4亩,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除陆游家乡浙江绍兴外,全国仅有的纪念陆游的专祠。陆游曾两次出任蜀州通判。在蜀州期间曾多次游览州中山川名胜,写下100多首寄怀蜀州的诗词,抒发他一腔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整个陆游祠为仿清建筑,含大门、长廊、过厅、序馆、两庑、正殿等,主体陈设突出“梅”的主题。过厅以“梅馨千代”命名。序馆为“香如故堂”,陈列陆游生平简介,陆游遗像玉石碑、陆游手迹碑。堂后辟梅园,广植陆游喜爱的梅花。正殿为“放翁堂”,塑陆游坐像。两庑陈列陆游诗文各种版本及诗意画。正殿之南新增了文物陈列厅,专供陈列崇州的历史文物。在城外的崇州境西北之隅的凤栖山,有个与陆游祠遥相呼应的梅花寨,被称为放翁遗香圣地。陆游任蜀州通判登临古寺时曾从这崖上山。山道断桥边的梅花在黄昏风雨中寂寞开放而芳香不改的美景,……[详细]
西川邮政管理局旧址
  西川邮政管理局旧址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暑袜北一街和兴隆街的路口处,由加拿大建筑师莫里逊和叶溶清设计,建成于1937年,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33年9月23日,位于暑袜北一街的西川邮政管理局局房在一场由公件房引起的火灾中焚毁,后邮政总局批准修建新局房。西川邮政管理局新楼于1935年动工,1937年建成,具有典型的西方建筑特色,其打破了中国邮局的旧有布局,完全按照现代邮政功能进行内部空间布局。西川邮政管理局新楼总建筑面积为5061平方米,其中正中面向路口的大门部位为四层,临街的两翼为两层。大楼施工极其考究,木材均选用楠木、红松等高级木材,而楼顶全部使用汉口产红瓦,两片红瓦之间还用上海产铜丝串联。大楼包裹房基脚经过了防潮处理,办公房设有壁炉,厕所使用抽水马桶,同时西川邮政管理局新楼还是成都市最早使用铁窗的建筑物之一。1996年,因闲置及年久失修,西川邮政管理局旧址险些被拆除,后被紧……[详细]
安澜索桥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全长240多公尺,飞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俩察看地形,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游说八方募集资金,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桥尚未完工时,两个樵夫不所劝阻,顶风过桥,落水丧生。渡口“把头”买通官府,诬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详细]
明蜀定王次妃墓
  明蜀定王次妃墓位于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大梁村8组。1998年12月成都三环路南一段施工中,于琉璃乡潘家沟村12组地段发现一处大型砖室结构墓葬,经成都市考古队发掘清理,从出土的圹志记载确定,该墓为明蜀定王次妃王室墓。因国家建设需要,发掘清理后,整座墓葬迁至龙泉驿区十陵镇异地保护。该墓建于明弘治9年(1496),迁建后整座陵园占地面积7亩,围墙大门至明楼31.5米,墓塚直径10.4米,高1.8米。地宫坐东向西,神道位于地宫正前方,地宫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地宫前端有用红砂石条叠成的挡土山墙,阶梯式墓道,地宫券顶分为前后两部分,地宫由封门墙、八字墙、墓门、墓室组成,墓室由前室、中室、后室及棺室构成,每室前均设有两扇石门,前室长2.54米,宽2.57米,东西厢房各两间;中室长3.8米,宽2.57米,东西厢房各3间;后室长2.35米,宽2.14米,各有3间厢房;棺台长3.5米,宽1.54米,高0.54米。地……[详细]
宝瓶口(引水口)
  宝瓶口是进入都江堰景区的第一个水利工程。实际上是李冰人工挖掘的一个宽不足20米的水渠,但却极其关键,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用以严格控制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流量。其从高处看像瓶口,故而得名,亦取“保佑平安”之意。俯瞰宝瓶口最好的位置是伏龙观顶层,可观涛涛江水穿过宝瓶口的盛景。望着那奔腾而下、纯净至绿的珉江,心中满是对古人智慧的佩服。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用时参考10-30分钟交通在都江堰景区内步行可达门票含在都江堰景区门票内(90元)开放时间12月1日-3月1日:8:0……[详细]
杨遇春宫保府
  清代封疆大臣杨遇春的将军府———“宫保府”异地搬迁修复工程即将竣工,将军府已改建成崇州第一个博物馆,将由《华阳国志》纪念馆、杨遇-保府陈列室、崇州出土文物精品展馆组成。7年精心修复宫保府杨遇春是清代中期名将,杨遇-保府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是四川省现存的惟一清代高级-府第,建筑从布局结构到形制艺术,都体现清代中后期高级-府第的风格特征。1999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宫保府由崇阳镇南街迁移至大东街原祁公馆位置上。整个宫保府修复后仍旧保持原貌,建筑为两进院落,整体风格为中西合璧式。“三位一体”布馆按初拟定的“三位一体”布馆方案,博物馆内分别建《华阳国志》纪念馆、杨遇-保府陈列室、崇州出土文物精品展馆。《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以‘志’为名的方志”,研究东晋以前巴蜀政治史、古代西南经济史、西南民族史等,是“中国地方志的初祖。”纪念馆将《华阳国志》中“华”、“阳”所指的地域用沙盘模型……[详细]
淮口瑞光塔
  瑞光塔,俗称白塔,矗立在金堂县城南24公里处淮口镇外的蛇山上。背靠太平寺(俗称白塔寺),面临沱江,塔为楼阁式,塔基用条石砌成,面阔八米,塔身方形,十三层。通高三十三米,全用素砖建成。黄泥、白灰浆砌,塔身底层6.8米见方,各层渐次收缩,直至塔顶,每层均为仿木楼阁四楹三开间,所异于其他佛塔的是底层西方开门。层底有斗拱七个,转角铺作有假昂。塔为空心,内置右旋式顺时针砖砌磴道可达第十层。每层设佛龛,并在当心间有卷洞假门,左右侧门也有卷洞假窗。在第十层的内壁老墙皮上还有隐约可见的彩画痕迹和一条墨书题记,文日:“府城孙寄行宝祜(癸丑)仲夏吉日到此游”。此塔原有铁铸高大塔刹,据传,清代被雷电击落,除此以外,此塔经历了千百年来风雨侵袭和地震威胁,却仍巍峨雄立沱江之滨,装点着淮州古镇,有力的证明了古代建筑水平和劳动人民的精湛艺巧。登塔眺望,远观山光,近览水色,绚丽景物,历历在目,发古幽思,激人情怀,确为一处……[详细]
马家窑包
  名称:马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5008.93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形为斜坡式,由火膛、前后窑室和隔墙及烟道组成。下层窑具以支钉为主,下层以垫圈为主。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其间散布着大量的废弃窑炉。废弃窑炉突出于地表,保存状况良好。烧造方法以沙粒加支垫迭烧为主,器物内底多粗沙痕而极少支钉痕。此期出土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有碗、钵、注壶、盆、匜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姜黄、青、浅绿、酱釉和绿、浅绿色乳浊釉等,以绿色乳浊釉最为多见。瓷片以圈足为主,有少量的饼足,还采集到一片玉壁底残片。窑具有垫板、垫筒、垫圈、支丁、垫条、泥饼等,以垫筒和支丁最为常见。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详细]
龙泉驿川北会馆
  龙泉驿川北会馆位于龙泉驿区洛带镇。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为旅蓉川北藉商贾聚会联络据点。198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迁建保护,经专家论证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省文化厅同意批复,将川北会馆迁建至洛带镇异地保护,迁建后的会馆占地5亩,腐朽构件损坏门窗已更换,原油漆的彩绘的枋、门窗、木板壁按原有方式作朱红油漆和同种矿料颜料彩绘。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泉驿川北会馆馆是四川北部移民同乡会馆,为研究清代历史及移民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川北会馆坐南朝北,主要建筑有前殿、万年台、正殿。前殿与万年台合筑,通面阔3间15米,通进深3间11米。前殿为砖木结构,青砖墙体,卷棚硬山顶;万年台共三层,通高13米,木质结构,8根木柱支撑,抬梁式梁架,雕花门窗,万年台二层木板围栏,四角立柱,施藻井,重檐歇山顶,灰筒瓦房盖,有宝顶。正殿建于台基之上,两边有石梯通达,面阔5……[详细]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公园西北角。清宣统三年(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交给民办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筑路权,出卖给英、法、德、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银行团经营。湖南、广东、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奋起反对,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开展保路运动,进行-、-、抗粮、抗税等形式的斗争,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参加者有数十万人。同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保路同志会负责人蒲殿俊、罗伦等人,并枪杀-群众数百人,制造了成都血案,这激起了人民更大的愤怒,于是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等组织保路同志军在全省范围内发动武装起义,这成为了辛亥革命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建于1913年,坐北朝南,是砖石结构的,呈方锥形,由台基、碑座、碑身、碑首组成,总高31.85米。台基呈圆柱形;碑座呈方形,分四层,四周有机车、路轨等浮雕图案;碑身呈方锥形,四面均嵌有长条青石,刻有四种书体手书“辛亥秋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