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3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共计1943处,另有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2013年5月3日正式对外公布。
北依涧永福寺过殿
  寺院历史悠久,具有元代建筑遗风,明、清两代曾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寺院占地总面积4652.5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302.3平方米。寺院依据土台而建,坐北向南,前后两进院。从路旁登台阶十数级而上平台,台由花格砖墙围绕,两侧犹有八字形掩壁。平台上的天王殿即寺院之前殿,面阔5间,进深5椽,悬山式,通面阔21米,明间为通道。甬道之北的中殿屹立于高台基上,面阔5间,进深6椽,殿内双槽,单檐歇山顶。柱础素面覆盆式,柱头卷刹,有侧脚生起。普柏枋至角柱出头,刻海棠线。斗拱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昂为琴面式,假昂。补间铺作次间4朵,明、梢间3朵,梢间与转角铺作呈鸳鸯交首状,拱头抹作斜面,斜度甚小。用材比例17:11,…[详细]
崇善寺大悲殿
  崇善寺大悲殿时代:明至清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崇善寺大悲殿位于太原市迎泽区崇善寺街9号,原为隋炀帝行宫,唐初称白马寺,后改称延寿寺、宗善寺,后来又叫新寺,明代时,更名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第三子朱棡为纪念其母,在原寺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崇善寺被火焚毁,仅存主体建筑大悲殿。大悲殿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明初官式木构建筑。大悲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剪边,通高近20米。前檐明、次间设四抹方格隔扇门,梢、尽间设隔扇窗。后檐明间设板门,可前后通行。檐柱侧脚明显。斗栱布局疏朗,上檐斗栱七踩单翘重昂,下檐斗栱五踩重昂,除下檐尽间无平身科外,其他逐…[详细]
唱经楼
  唱经楼(第四批省保)时代:明地址:太原市杏花岭区楼儿底街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阳曲县志》记载:布政司前,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左布政刘鲁重修,相传前明秋榜揭晓,唱五经魁首于此,故名“唱经楼”。是明朝以来科举考试宣唱考生客次的地方。现存建筑以唱经楼为主,由正殿、春秋楼、通廊相结合,平面布局呈“工”字形。唱经楼坐北朝南,为明代所建,由长廊与大堂相连,为两层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顶,殿顶孔雀蓝琉璃剪边,一层面阔、进深各三间,南向明间设卷棚抱厦;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重檐设平座,檐下施双翘五踩斗栱。春秋阁为二层建筑,一层为三间窑洞式,二层为木结构前插廊悬山顶。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详细]
晋源阿育王塔
  晋源阿育王塔(第四批省保)时代:明地址: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办古城营村晋源阿育王塔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古城营村东。原为惠明寺附属建筑。据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太原府志》记载,始建于隋仁寿二年(602年),为当时晋阳古城内惠明寺院建筑,塔屡建屡毁。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原址上重建惠明寺和阿育王塔,将原九层砖塔改建成喇嘛式。现惠明寺已毁,仅存阿育王塔,占地面积196平方米。晋源阿育王塔为单层砖砌喇嘛塔,通高约25米。塔下为石砌方形塔基,边长13.8米。其上砖砌叠涩呈方锥平台基座,高1.65米。塔身为圆形覆钵状,上承相轮十三层,上置琉璃华盖承宝顶。晋源阿育王塔反映了明代喇嘛塔的建筑形…[详细]
晋源文庙
  晋源文庙晋源文庙(第四批省保)时代:明地址: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办晋源东街晋源阿育王塔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古城营村东。原为惠明寺附属建筑。据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太原府志》记载,始建于隋仁寿二年(602年),为当时晋阳古城内惠明寺院建筑,塔屡建屡毁。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原址上重建惠明寺和阿育王塔,将原九层砖塔改建成喇嘛式。现惠明寺已毁,仅存阿育王塔,占地面积196平方米。晋源阿育王塔为单层砖砌喇嘛塔,通高约25米。塔下为石砌方形塔基,边长13.8米。其上砖砌叠涩呈方锥平台基座,高1.65米。塔身为圆形覆钵状,上承相轮十三层,上置琉璃华盖承宝顶。晋源阿育王塔反映了明代喇嘛塔的建…[详细]
清徐尧庙
  徐尧庙(第四批省保)时代:明地址:清徐县孟封乡尧城村清徐尧庙位于清徐县孟封镇尧城村。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金天会三年(1125年),元至正年间重建,明、清屡有修葺。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现存建筑帝尧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清徐尧庙,分为东、西两条轴线。东轴线仅存帝尧殿;西轴线由南至北有倒座戏台、娘娘殿,东西两侧分别为四星楼、狐仙楼。帝尧殿,亦称无梁殿,建于砖砌方形台基之上,通高约12.4米。面宽、进深各五间,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下檐斗栱五踩单翘单昂,上檐斗栱五踩双翘。殿内无柱,用檩、枋、斗栱构架叠置三层,底层、中层为正方形,上层为斗栱密布的八角形藻井,顶绘道教八卦阴阳图…[详细]
绛州文庙
  文庙,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内四府街。占地面积一万零六百七拾平方米。创建年代待考。据庙内存宋人集刻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碑《重修夫子庙碑记》记载,推断文庙至迟为宋代所建,以后元、明、清屡经增修,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古建筑群。现存建筑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西厢房数间等。其明伦堂、尊经阁、树龄数百年的柏树等在解放前和“文革”中遭到毁灭性破坏。由于被粮食局当成仓库,大成殿等建筑才得以保留下来。泮池,水深丈余,池边筑有石栏,夹砌石坊,坊上刻有鲤鱼跃龙门图案,进水口为原雕龙头。棂星门,原为木砌,清代知州李文洁易木为石,左右为坊。大成殿,四周围廊,重檐歇山顶,殿前献台、望柱石栏板…[详细]
北池稷王庙
  北池稷王庙位于新绛县阳王镇北池村西北部,一进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38米,东西宽32.65米,占地面积1241平方米。据庙内正殿脊枋题记,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创建。后多有重修扩建。庙内正殿和戏台为明代建筑,其余全为清代建筑。北池稷王庙中轴线上南为戏台北为正殿,两侧有配殿、耳殿等东西配殿为天王殿、财神殿,东西耳殿分别为关爷殿、圣母殿。戏台西侧有土地庙,东侧的钟楼已毁。戏台建于1.25米高的砖包夯土基座上,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明间开间大,用移柱造和额枋。后墙明间墙面上有约9平方米砖雕影壁。正殿为稷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布瓦琉璃剪边。前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栱,每间…[详细]
河津玄帝庙
  玄帝庙玄帝庙(第四批省保)时代:明地址:河津市樊村镇樊村玄帝庙又称琉璃庙,创建于明隆庆三年(1570年),至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竣工。沿中轴线有山门、香亭、中殿、后殿等建筑,占地面积2997平方米。香亭面宽、进深皆三间,三重檐歇山顶。中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木牌坊位于城北,与石四牌坊相对峙,四柱三楼木结构,重檐十字歇山顶。总高20余米。重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31年),清康熙、民国年间屡有修葺。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均为6米,四面可以通行。2013年5月,河津玄帝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四牌坊和木四牌坊
  四牌坊(包括石牌坊、木牌坊)四牌坊(包括石牌坊、木牌坊)(第七批国保)时代:明地址:翼城县旧城南十字街心创建年代不详,石牌坊为四柱三楼青石结构,单檐十字歇山顶。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清乾隆、民国年间屡有修葺。平面方形,坊下四面可以通行,面阔、进深均为5.5米。梁架、斗栱、椽飞、垂莲柱等均为木构,下层柱枋花板台基等均为石质,石柱、额枋上浮雕人物、禽兽、花卉等。木牌坊位于城北,与石四牌坊相对峙,四柱三楼木结构,重檐十字歇山顶。总高20余米。重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31年),清康熙、民国年间屡有修葺。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均为6米,四面可以通行。石四牌坊雕刻逼真精美,采用圆雕、镂空雕、半圆雕…[详细]
樊店关帝庙
  樊店关帝庙位于翼城县南唐乡樊店村中。寺庙坐北朝南,东西35.86米,南北45.8米,占地面积1642平方米。据戏台脊檩下重修题记载,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创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庙内戏台和正殿为明代建筑,倒座房、山门为清代。樊店关帝庙一进院落,中轴线上南为戏台,北为正殿。戏台两侧有掖门和倒座房。正殿用大额,面宽三间,进深五架,单檐悬山顶。大额下施绰幕枋,其上有斗栱七攒,均为三踩单昂斗栱,仅正中一攒出斜昂。坐斗呈方圆瓜棱形,随位置变化。后檐柱头科施三踩单昂斗栱。平身科逐间一攒,厢栱抹斜,明间平身科出斜昂。殿内两品屋架,五架梁用弯材,上立瓜柱承托三架梁,三架梁上施脊柱、叉手承托脊…[详细]
孝义慈胜寺
  慈胜寺又称法性禅院(金·泰和七年敕赐),是山西省旅游名胜景点之一。位于孝义市高阳镇苏家庄村,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慈胜寺始建于金·天会九年,明中叶迁址北移并重修了大佛殿,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年间都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扩建和维修,建国后,由县政府拨款维修天王殿、钟鼓楼、山门,现保存较完整。慈胜寺具有独特的明清建筑风格,坐北向南,中轴线经纬分明,依次排列山门、天王殿、正殿、东西钟鼓楼、东西偏殿、东西照壁,单进四合院的布局合理,设计精巧,创建870余年来,主体建筑依然稳固。山门进深一间,砖雕柱头斗拱,硬山顶,为黄兰青琉璃瓦覆盖。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拱型平…[详细]
净石宫
  净石宫时代:明、清地址:洪洞县提村乡干河村净石宫位于洪洞县堤村乡干河村西净石山下北侧,又称宫观庙。庙院西高东低,南北走向,东为侧院,西为主院,均为一进,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创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明清均有修葺。净石宫东院狭长,北端设大门,面宽一间,进深两椽,双坡悬山顶。南端有窑洞三孔,旁设门通往西院。西院为主院,高出东院一米。正殿建于西院北端,坐北向南,面宽三间,进深六椽,悬山筒瓦顶,前置月台;殿内有明万历年间悬塑,及清顺治五年(1648年)绘制的壁画,天花上有明弘治元年(1488年)题记。南端为戏楼,坐南向北,楼高两层,面宽三间、进深六椽,悬山琉璃瓦覆顶,下层明间设门通往净石山,…[详细]
梁家滩白云寺
  白云寺位于平遥县城南19公里梁家滩村西宝峰山南麓,全称“白云禅院”,曾名“西域寺”。全寺依山势南向构建,层次叠上,别具一格。共计四进,衢道能上下,回廊可周旋。据现存明嘉靖二十年(1541)十一月碑碣推断,白云寺初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时有绅士侯伯威,汾州平遥县南良庄人,在当地口碑颇佳,“头畜旺盛,地产积粟俱有千万”。侯伯威在本庄南西峪有承粮山庄一处,为求神灵庇佑,侯独资在此建一“白云庵”,后又扩建为白云寺,并将该处庄田赠为寺产僧业,以供自养。白云寺初建时只有正殿和东西两庑,嘉靖十六年(1537),侯伯威之嫡曾孙侯迺再发虔诚,决心重修,并补盖南殿。由于所需资金庞大,侯迺除倾囊而出外,还得四处募化。当…[详细]
玉虚宫下院
  时代:清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柳林县城青龙城宝宁山始建年代不详,主殿玄天殿匾额为明正德年间(1510年)。宫址坐南朝北,依山势而建,七十二台阶至山门,二进院,有玄天殿、观音堂、药王殿、圣母殿、子孙乳母殿等建筑。主殿玄天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布顶,琉璃剪边,坐落在高大的砖砌台基上,周设栏板、望柱,前出垂带踏道。明次间辟隔扇门,稍间置直棂窗,前檐插廊,进深一椽,两山墙连接砖彻影壁,呈八字型,用琉璃拼成双龙戏珠图案。檐下斗拱为五踩双下昂,明间平身科出斜拱。梁架用材规整,彻上露明造,为四架椽对前搭牵用三柱,上用蜀柱托双步梁,再上用蜀柱、叉手、合沓托脊檩。殿台上置木雕神龛,内塑真武像1尊,…[详细]
古交千佛寺
  千佛寺是古交市有名的古刹。它座落于古交市区南端,两川相夹,背山临水,左有钟楼壮其威,右有井泉毓其利,面对寨亭,庙貌庄严古朴,距今约有千年历史。因共有石雕像千余尊,故名千佛寺。据寺中遗留石雕小佛和历代续修碑记推测该寺创自唐代,中华民国二十一年曾多次增补修缮。当时有大雄宝殿三楹;罗汉殿于左,十五殿于右,天王殿山门于前,各三楹,中设佛事饰以金碧旁修钟鼓二楼及乐台。扩建关帝、伽蓝、龙王、马王殿和禅房院内之讲堂、禅室、斋厅、厨传次第毕具。焚修有所,-有堂,朝钟暮鼓,声应岩谷,岿然一大招提也。千佛寺除腹地寺院外,据说西靠土山,上有七级浮屠,谷名寺塔梁,东临大川河,面对水泉寨玉皇庙,北有木结构寺楼一座,上有…[详细]
太原文庙
  文庙(第三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太原市迎泽区文庙巷3号太原府城之文庙,原在城西县前街(即令府西街西段)一带,规模虽壮观,但远不及今文庙。清光绪七年(1881年),汾河决堤,文庙毁于大水。水退之后,山西巡抚张之洞,遂在原崇山寺的废墟(今文庙址)之上,大兴土木,新建文庙,文庙巷之名称亦得于此时。新建的文庙,占地13000多平方米,由亭、殿、门、庑、祠,组成三进院落,利用前崇善寺末毁的零星建筑,较之原庙更为恢宏、庄重、婉雅、俊逸。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原文庙的功用,由奉祀孔圣人逐渐发生了演变,到1920年,文庙改辟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新中国诞生后,于1951年,将一大批劫后余生的文物,收藏于此,…[详细]
平遥惠济桥
  惠济桥时代:清地址:平遥县城下东门300米处平遥惠济桥位于平遥县古陶镇东城村。横跨于惠济河下游,九孔联拱石桥,俗称九眼桥。据碑文记载,原为木板桥,清康熙十年(1671年)始建五孔石拱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增为九孔拱桥。乾隆、同治、光绪年间曾予补筑修葺。惠济桥南北走向,桥全长80米,宽7.4米,各拱券净跨4.2~4.9米不等,桥墩高5~7米,桥面略呈弧形,条石铺墁。中间五孔桥洞的拱券顶两旁分别雕龙首、龙尾,各伸出桥壁1米余。桥身两侧设石雕栏板、望柱,两侧栏板各50块,雕刻珍禽异兽、吉祥花卉以及福、禄、寿字纹样,望柱头雕狮子、花蕾、八宝形象。桥基上、下游方向,皆筑有缓冲作用的三角形石基,石…[详细]
雷履泰旧居
  雷履泰旧居雷履泰旧居(第四批省保)时代:清雷履泰(1770——1849年),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创始人。故居为雷履泰中后期20余年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建于清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故居坐北朝南,主体建筑由东院、中院(惯称西院)、东偏院和西偏院等4座自成一体而又相互贯通的院落组成。占地3888平方米。中院(或称西院)是“故居”的主体,属平遥典型的“三截两院过道厅”院式格局。房舍建筑用材硕大,造型粗犷,砖木石构件雕饰别致。票号是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的的一种私人金融组织,主营异地汇兑、存款、放款三大业务,也就是私人银行。雷履泰是日升昌的首任掌柜,中国第一家票号创始人。雷履泰早年在平遥,-场当学徒…[详细]
平遥市楼
  时代:清地址: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城中心南大街中部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乾隆二十二年(1757)、嘉庆十八年(1813年)、同治九年(1870)、光绪三十一年(1905)、宣统三年(1911)曾有补葺,市楼为三重檐木构架楼阁,楼高18米,黄绿琉璃瓦顶,歇山顶造,底层面阔进深各三间,占地133.4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南北向为通道,东西筑砖石台基,四角立通天柱,外包砖墙,东西各有券门一道,四周围廊,每角有柱三根,柱间廊额,平板枋联接,上施斗拱,一斗二升交麻叶,明间平身科一攒,平座斗拱为五踩重翘,平身科两攒,角科附角头厢拱做成鸳鸯交首拱,滴珠板狭长,全部斗拱外露,二层平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