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3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共计1943处,另有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2013年5月3日正式对外公布。
南洼遗址
  时代:夏商至唐宋南洼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南约40公里的嵩山南麓,是夏商至唐宋时期的古遗址,是一处以二里头文化为主,兼有殷墟、东周等时期的文化遗存2004~2006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先后五次对其发掘,出土了较为丰富的文化遗物。南洼遗址南临郑洛公路,向北约1千米即为君召乡政府所在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该遗址北依少室山,南望伏牛山余脉,东部为一道南北向丘陵,向西地势开阔,有水自东北向西南穿过,后西折汇入伊河支流白降河。遗址地势较为平坦,中部稍高,地表现为农田。该遗址东南与仰韶时期的后孟村遗址相接,向西南5千多米为仰韶时期的颍阳遗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洼村民为修建水库及建房取土,将…[详细]
望京楼遗址
  望京楼遗址位于新郑市区北6公里的新村镇望京楼水库附近。该遗址属夏、商时代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包含有偃师二里头、郑州二里岗文化内涵,遗物十分丰富而具有代表性,这对研究夏、商文化具有特殊的历史研究价值。从这里征集、采集的青铜器造型精美,铸造精良;玉器选料讲究,雕琢精细,具有代表性,不仅为夏商时期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还反映了这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望京楼遗址地理位置特殊,距商代的都城郑州不足40公里,应为商王朝的畿内之地,因而对郑州商城具有重要的研究学术价值。2006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南顿故城
  南顿故城遗址南顿故城位于水寨西6公里,属今南顿镇。故城在新运河西30米,其范围要比现在的南顿集大得多,现在司老街、崔街村还保存有旧城城垣残迹。因久经洪水冲积淤积、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南、西、东三面多与地面相平,或已成丘陵状。仅北垣一段较为完整,高7米,最宽处10米,长215米。故城建于古代遗址之上。经拭掘,遗址上层出土大量粗绳纹板,筒瓦片和泥质红陶罐残片,系汉代遗物。从城墙断面看,可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内含有深档鬲足,细绳纹残陶片,夹沙灰陶鼎(足部)、蚌、镰等遗物;中层有清晰的夯土层,厚7-15厘米不等,内含有深浅档鬲足、精细绳纹残陶片,兽骨等遗物;上层(包括东起40米的城墙)内含大量的粗绳…[详细]
柘城孟庄遗址
  柘城孟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孟庄村北。柘(城)太(康)公路通过将遗址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属商代早期遗址,面积达25万平方米。1992年7月~1995年进行了发掘。发现有仰韶文化遗存、龙山城址、二里头城址、商代晚期城址等。其中,龙山、二里头及商代时期三叠层是中原地区的首次发现。遗存有房基、陶窖、墓葬。出土了大量各时期的遗物。并发现了陶文和商代草鞋遗迹及一具少女骨架。孟庄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夏商更替等主要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资料;为建立该地区的考古学编年序列提供了条件;也为研究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文化面貌提供了新材料。遗址北部原为古心闷寺基址,南北长280米,东西宽110米。…[详细]
琉璃阁遗址
  时代:西周至汉琉璃阁位于河南新乡辉县市区内,原名文昌阁。琉璃阁所在的地表为一个岗台地貌,地下为一处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存,集商代遗址、殷墟墓葬、春秋战国至汉代墓葬等5个时期遗存于一身,地下埋藏丰富,文化堆积上下连续达1000多年。琉璃阁遗存为中原地区十分罕见的大型古文化遗址,正因如此,这一带的考古工作起步较早。发掘殷墓3座、战国大墓5座,春秋、战国中小墓23座,汉墓25座,获精美文物1081件。后来发掘的琉璃阁甲乙二墓,出土文物精美绝伦,被誉为“惊世发现”。耀,光照史册彪炳万代。…[详细]
邘国故城
  邘国故城位于沁阳县西北15公里于邰村东。于国是商代鄂侯封地。西周时期,鄂侯南迁,周武王将此地分封给其子于叔。《史记》徐广注、《水经注》、《河内县志》等均有记载。现遗址仅存北墙,东西长820米,宽17-22米,高2-7米。目前,对该遗址尚未进行全面钻深和发掘。于城西北角的外部为于过古墓群,未发掘。于城西北约1公里处,还有一小城,为战国时期修筑,清代进行了修缮,四城门额上有石刻城门名字迎旭、古于城等,现城墙残存极少,但尚保存有古于城石刻遗物。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蒋国故城
  蒋国故城,源于淮滨县期思镇,是以国为氏的。蒋姓的起源十分单一和纯正,俗称“天下无二蒋”。蒋姓人的血统,可以一直追溯到华夏人文始祖黄帝。周灭商后,不久,武王病死,子成王诵继位。成王年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在周初实行的周朝贵族大分封中,属于周公诸子的有6国,其中周公姬旦的第三子伯龄-于蒋,建立蒋国,成为蒋姓的得姓始祖。今天绝大多数蒋姓人都是伯龄的后裔。周王朝统治者分封姬姓蒋国于淮水上游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东夷各部族的控制,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蒋国并没有发展起来,反而被强大的楚国所灭。传说在伯龄于蒋地建立蒋国时,曾有鹤发长者入曰:“侯可为国不可为蒋也。”问:“何故?”对曰:“蒋为茅地,楚为行林,可…[详细]
祭伯城遗址
  祭伯城遗址,位于郑州东北祭城镇祭城村,经初步发掘,发现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城墙,南北长1260米,东西宽780米,面积约98万平方米。墙宽15米,高4—5米,黄土夯筑而成。据史书记载,这里是西周周公第五子祭伯的封地,后该城并于郑,成为郑国大夫祭仲的采邑。…[详细]
卫国故城
  卫国故城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县城四周,是第二道朝歌城(纣王城)的城垣上段。卫国故城的时代为西周、春秋、战国和汉代,故城实系文献记载中确指的“朝歌故城”。公元前1063年周公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纣王子)、管叔,放蔡叔。将邶、鄘、卫三监之地及殷余发划为卫国,封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宫殿建在城内定昌(今东仓)、传至仔懿公,因其玩鹤丧志,不恤朝政,终于在公元前660年被北方人狄人所杀,在朝歌历时403年,故名卫国故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50米,东西宽1650米。城墙宽70米,城内面积约420万平方米。地面现存城墙有四段.即西城墙三段,北城墙一段,残高1.5~3.6米,板筑而成,板眼明显…[详细]
洛阳东周王城
  东周王城遗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位于王城公园一带。20世纪初,东周王城遗址在考古专家的“摸索”中浮现轮廓。1957年,考古学家在小屯村东北发现了5座大型战国墓葬。自此,沉睡多年的东周王城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在随之而来的大规模考古发掘中,这里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残留有墨书“天子”字迹的石圭,刻有“王作宝彝”铭文的青铜器等,对我国考古学具有重大意义;鼎、敦、壶等铜礼器,透雕龙虎大玉璧,错金银狩猎纹铜镜以及铜和银的人物像等,制作精美,艺术价值极高。2002年7月,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天子驾六”车马坑的发现,更是震惊世界。此次考古发掘,共发现车马坑18座,墓葬397座,两者的数量超过洛阳50年来所…[详细]
华阳故城
  华阳故城位于新郑市区北20公里的郭店镇华阳寨村周围一带。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各面城墙中部均有折曲,周长2300余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华阳故城内北高南低。群众在平整土地时发现有建筑台基、灰坑、水井等遗存。城内外不断出土战国时期的陶器和铜镞等遗物。在西城墙缺口处,曾发现许多人骨,似是古代战死者的遗骸。华阳故城春秋属郑,战国归韩。秦灭六国后堕城毁门,华阳故城遭到严重破坏。隋代伊斯兰教徒入住城内。唐以后对城墙整修,局部增高并增加马面设施。宋时,相传周世宗柴荣女柴郡主每年前来祭奠其父,都在此城内卸下佩饰和凤冠,换上素服前往。因此,华阳城又叫卸花城。清咸丰年间华阳寨村建清真寺,整修南门,门上刻青石门额“…[详细]
鄢国故城
  鄢国故城遗址位于今鄢陵县城北9公里,彭店乡古城村双洎河畔。原貌遗存甚少,分内外两城,内城为宫城。城墙遗址部分残留,长度约300米,高度1—8米不等;内城在遗址北部,呈正方形,面积为4万平方米,基高于外城4—6米。该遗址内随处可见不同时期遗留下来的各式各样的陶器及大量的夹砂陶、磨光黑红陶、彩陶等残片。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十二连城
  时代:东周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是河南长葛市重要文物古迹之一。1981年长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连城与凤凰城在城东北5公里金鱼河北岸,沿土岗而筑12处城,连绵10余里形势弯环,连绵不绝,今人称之为十二连城。经考古勘察鉴定,是人工夯筑而成,城为春秋战国时人工修建,可能是用于防御的边墙,即长城。从历史记载和地理位置考察,十二连城可能是战国时代的魏国长城。民间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春秋时期的子产治理郑国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他关心人民疾苦。他生不占民利,死不占民地,死后让儿子葬他于陉山顶上的石头堆里。老百姓对子产的死非常…[详细]
京城古城址
  时代:东周京城古城址位于荥阳市豫龙镇京襄城行政村周围,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6300米。今地面尚存城墙八段,其中东南城角一段长60多米,高约10余米,东北城角长200米,高约6米,墙基宽约25米,西城墙尚有一段保留,高约5米,夯层清晰,较薄,一般厚0.05——0.12米,土质非常坚硬。南墙与东墙外有壕沟。该城址是现存的一处较大的春秋时期古城址,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封国以及春秋战国历史文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986年11月21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苑陵故城
  苑陵故城位于新郑市北18公里的龙王乡龙王村西北部。东至岗河,西临鸿雁河,北靠高岗。故城分为东西两城,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载:“今县东北三十五六里,有二城相连,其西苑陵,东则制城也。与《左传注》、《汉书》、《水经注》之说相符。”东城即制城,西部被古城寨村占压,中部偏东有新椿公路南北穿过,东部被古城寨村委会和村民晒场占压。现东城东、南、北三墙无存,部分地段存有墙基。在东墙与南墙相交的拐角处,地上现存少量的夯土墙体,高约1.5米,宽3米。苑陵故城四周城墙以东墙、北墙保存较好,西墙、南墙保存较差。整个城墙夯筑而成,在北墙的东段中部和西段中部及东墙南北两端筑有马面4个。据《元和姓纂》记述,商代商王…[详细]
父城遗址
  父城遗址,商至南北朝,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马王庄村、杨庄村等。该遗址系商至南北朝时期古城址。城址分内外二城,外城呈长方形,四面城垣痕迹隐约可见,东西长1750米,南北宽1250米,全城周长6公里,面积约220万平方米。现存城墙基宽10余米,残高约2米。内城俗称“紫禁城”,位于外城内西北隅,为长方形,城台高约3米,内城面积约40万平方米。城址内遗物颇丰,春秋绳纹陶片及汉代板瓦俯拾皆是。城址内马庄、古城等村曾先后出土春秋及战国时期青铜壶、铜鉴等。附近之南牛庄、小谢庄发现春秋战国墓葬区,出土有铜鼎、铜剑、铜铃、铜镜、铜戈等。父城商周时为应国地,春秋归楚为“城父邑”,是楚国…[详细]
葛陵故城
  战国时期楚国平夜君成封邑城址。保护发掘故城及遗址外的古墓葬,对研究战国时期楚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政治、文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葛陵故城,始建于战国时代,是战国时期平夜君的封邑所在地,后汉时侯邑铫丹在此建都。据《后汉书》、《读史方与记要》载:后汉建武十五年徙封铫丹为侯邑。即:后汉光武帝在建武十五年封铫期(光武帝的一元大将,后汉三杰之一)之子铫丹为侯邑,建都于葛陵城。葛陵故城位于新蔡县城西北25公里,东接党湖、南距洪河500米,西邻奶奶湖,北靠葛陵,古城四面环水,呈龟背形,南北长1330米,东西宽1200米,占地面积159600平方米。古时城北葛陵水域很大,后汉大将曾在此操练水军。据《读史方与…[详细]
启封故城
  时代:春秋启封故城,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是春秋时期的古城。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列国争雄。当时的古城村一带恰为郑国的东北边陲,出于战略上的考虑,郑庄公命大将郑邴在古城村一带屯兵筑城,并劝启拓封疆”之意名“启封”。进入战国时期,启封城属魏,成为国都大梁城的南大门,其军事地位更加突出。直至西汉景帝刘启即位时,因避景帝刘启讳,改启为开,是为“开封”,这便是如今“开封”一名的由来。而后由于京杭大运河的通航,使得汴州(今开封市)一跃成为繁华鼎盛的水陆大都会,相距数十里的启(开)封城则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唐延和元年,启(开)封县治所移至汴州,之后就成为现在的开封城。启封城则逐渐废弃,历经水患之后,沦为一个…[详细]
沈国故城
  沈国故城位于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一带,始封之君是周文王的第十子,周武王的胞弟聃季载。周武王五年(约公元前1065年),因天子未定,封辅佐他灭商的功臣及亲族为侯“以番屏周”。周武王胞弟十个,有七个-侯前往封地,唯九王子叔封、十王子季载因年幼没有封侯。叔封食邑康,季载食邑聃,实际是派人把这两个死了父母的少年王子打发到有人供养吃穿的地方进行抚养。古时候的人以封国或以食邑为氏,所以季载以聃为氏,号称聃季载。周成王四年(约公元前1060年),因叔封、季载已长大成人,周公封聃季载为沈侯,康叔封为卫侯,其二人皆以贤明治理,勤恭国事,为周公所赏识。数年后,周公荐举叔封为周司寇(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官司藉田,负…[详细]
刘国故城
  时代:春秋至汉刘国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约20公里的万安山北(今缑氏镇陶家村一带),南望青罗山,北眺伊洛河,东濒浏河,西临涧河的支流小西河,东西北三面都是深约20余米的河沟,南面是一块开阔的山前缓坡地。刘国就坐落在这个天然形成的半岛上。该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220米,东西宽约650米,城区内耕土层中散落着大量春秋至汉代的板瓦、筒瓦、小砖等建筑材料及盆、甄、壶、豆、瓮等陶制器皿残片。在陶家村的东北处,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断崖上暴露出残存的夯土城墙遗迹。据考古专家介绍:这里是刘国故城的南城墙。墙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现存137米,厚24.5米,夯土距地表最浅处0.1米,最深处0.6米,残存高度0…[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