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 > 江州区旅游

金鸡山

[移动版] [查看地图]
金鸡山

金鸡山位于友谊关右侧,海拔596米,山势险峻,巍峨矗立,山周围全是悬崖峭壁,是中越边境著名的旅游景点,是广西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山为什么叫“金鸡山”?其实它的来历是这样的。相传在很久以前,金鸡山上长着许多杨梅树和梨树,所以当地人都叫它“梅梨岭”,不知什么时候,梅梨岭上飞来了一只大公鸡,它的鸡冠是金黄色的,鸡爪是金黄的,连鸡毛也是金黄色的。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这只大公鸡就站在梅梨岭最高的山头上,朝着东方引颈长啼,催促勤劳的村民下地劳动。说也奇怪,自从这只大公鸡来了以后,边境一带风调雨顺,家家户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民们十分珍爱这只大公鸡,称其为“金鸡”,从此以后,梅梨岭才改名为金鸡山。后来,统治边境一带的土司官听说金鸡是稀世之宝,一心要把它占为己有,就派了家丁上山去抓。可是金鸡机灵得很,家丁们不是被抓破了皮肉,就是被啄瞎眼睛。土司官羞恼成怒,下令把金鸡乱箭射死。金鸡中了毒箭,张开翅膀从山顶向村子里飞去,可是刚飞到友谊关口上方就落地而死了。村民们悲痛万分,悄悄把金鸡埋在关口的山坡上,为了纪念这只曾带来好运的金鸡,村民们按照当地的方言,把关口叫做“壅鸡关”,意思就是埋葬金鸡的关口。土司官听说金鸡中箭而死,命令家丁们到处搜寻,无论如何也要把它找到。为了避免土司官的怀疑,村民们又把“壅”字下面的“土”字去掉,这就成了友谊关最初的古关名:雍鸡关。

金鸡山上有三座炮台。1885年镇南关大捷后,苏元春派部将在山上营造,历经十年,于1895年方才建成,可以想象得到,当年苏元春建炮台的工程巨大。三座炮台按照金鸡山的方位,分别命名为镇北炮台、镇中炮台、镇南炮台。炮台建成后,苏元春部将又花了九个月的时间,以有时一天只能推进一尺左右的进度,运了三门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生产的十二生大炮上山并安装在炮台上。

镇北炮台位于金鸡山北面的山头上,占地约2400平方米,大门左边的天然石块上还刻有苏元春的部将撰写的《镇北台记》,记述了当年修建炮台的情况。门额上刻“福星门”三个大字,听说,人一过了这福星门,就会得福,就会为官的官运亨通,经商的就会财源滚滚,老百姓的就会全家平安,一生幸福。大拱门上面刻着“镇北台”的大营房长20多米,宽6米,高约5米,拱顶和四壁全部用方形石料砌成,这间营房主要用来驻兵和储存弹药。营房四壁上有一排整齐的小孔,两边壁上对应的小孔当年是用来放横木,然后横木上铺木板用来睡人,就不会妨碍人在下面行走,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空间。镇北台的主炮位上保存的这一门大炮,炮筒长4.2米,炮身高2.5米,口径120毫米,大炮的编号为151号,是1891年由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生产的。炮位下方铺设有半圈钢轨,可以旋转180度调整射击角度。整个炮台全部由方形石料砌成,大家扶着栏杆往下看,炮台是依托金鸡山原有险峻的山体建筑起来的,有近五米高,在战争期间,即使敌人千辛万苦攻上了山也仍难以再攻上到炮台。这就是孙中山领导镇南关起义时亲自拉响轰击清兵的大炮。镇南关起义,1907年12月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和指挥在金鸡山打响,这次起义是孙中山先生在他毕生的十次革命起义当中唯一亲自指挥并参加战斗的起义。当时起义军只有200多人,抵御6000多名清兵的围攻,孙中山先生亲自在镇北炮台拉响轰向清朝军伐陆荣廷军营第一炮。据说一炮放倒了56个清兵,当时他感慨地说:“待革命胜利后,一定在金鸡山上建纪念碑以示纪念”,最后经过七天七夜激战,起义队伍终因弹尽粮绝而-向越南撤退,这次起义虽然没有胜利,但动摇了腐朽、没落的清朝统治。


>>将军渡(晋冀鲁豫野战军渡黄河纪念地)